7月17日清晨,黔江的大霧還未散去,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隊伍的30名成員就已動身前往馮家街道。9點左右,團隊到達馮家鎮政府并與團工委王鵬書記成功會合。王書記熱情地向志愿者們介紹了馮家街道的基本情況,并帶領一行人前往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萬濤烈士故居參觀。

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成員們參觀了萬濤同志的誕生地,了解了其生平英勇事跡。大家看著萬濤先輩的故居,一幕幕萬濤前輩的生活場景浮現在眼前。據講解員介紹,萬濤曾在這里生活過十幾個春秋,后外出求學,投身革命,輾轉一生。他曾出任中央巡視員并領導秋收暴動,主持蘇區抗洪救災;他結婚3個月就離別新婚妻子,妻子在家苦等60年,殊不知丈夫早已為革命光榮犧牲。成員們看著一張張激動人心的照片,聽著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深刻體會到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



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通過學習歷史,感受紅色革命精神,“三下鄉”團隊臨時黨支部在萬濤同志的雕塑面前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支部成員借此時刻提醒自己,作為未來黨的接班人,必須做到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無限熱愛和忠誠,時刻以黨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三下鄉”臨時黨支部在重溫紅色精神后,于傍晚時分召開了支部學習會議,圍繞“實踐育人”展開學習。

會議由博士生黨員代表黃亞飛同志主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闡釋的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的育人觀,鼓勵青少年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鍛煉成長”為指導,他強調實踐育人的價值不容小覷,其價值有三:一是緊扣當代青年過度重視書本學習、忽視動手實踐的特點,引導青年更好地實現知行合一;二是緊扣當代青年個體意識強烈、集體意識淡化的行為取向,引導青年更好地實現家國統一;三是緊扣當代青年成長條件優越、勞動技能不足的成長背景,引導青年更好地實現體勞結合。

鑒于此,當代大學生應將實踐育人牢記于心,并以此展開具體行動。首先應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學習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富有探索精神的,即不僅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實踐知識的學習;其次要將個人實踐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相結合:青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最后必須高度重視勞動實踐:廣大青少年應認識到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通過勞動播種希望、收獲果實。 學習臨近尾聲,臨時支部展開了分享交流,大家積極討論學習與實踐的關系。來自本科2016級的高宇航同學提出在實踐中如何運用所學知識的問題,黃亞非耐心地回答道:“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主動運用知識,把實踐與學習結合起來,實踐出真知。”

今日,大家心中感慨萬千,于烈士故居中憶崢嶸歲月,在諄諄教誨中誓青春年華,將實踐育人牢記于心。 志愿者蘇奕萌說:“我隨著團隊到訪萬濤故居,更像是見證了紅三軍在創造湘鄂川黔邊新蘇區中心的斗爭中,用鮮血浸染黔江這片土地的歷程。如今故園依舊,故土如新,黔江人民的安居樂業離不開革命先烈的犧牲,而面向黨旗莊嚴宣誓的我們更不應該忘記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志愿者劉相辰說:“憶往昔歲月崢嶸,英烈浩氣貫長虹。在參觀完萬濤故居之后,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作為當代大學生,只是空想毫無意義,必須將所學知識融入實踐,才能為中國夢的偉大復興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撫今追昔,老一輩革命家對新中國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他們日理萬機,不辭辛勞。重溫他們寫下的字字句句,再憶他們的豐功偉績,志愿者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體會了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支部成員們在重溫入黨誓詞和實踐育人學習的過程中,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深刻認識到了自身的歷史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