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14日及12月20、21日,電氣工程學院CIDP“誰寄錦書來”項目組開展了“云中誰寄錦書來”活動,旨在學院內推廣書信創作,鼓勵同學們將口頭難以表達的話用書信的方式寫給親人、朋友等等,或是通過書信傾訴、尋找筆友,以達到提升同學們文學素養、寫作能力、普及書信文化知識、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親情的維系、緩解離家之愁、釋放內心情緒等。
眾所周知,書信作為古人們傳遞音訊、互通長短的重要載體,也作為史學家編纂史書的重要依據,一度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古代書信作為主要的通信來源,它不僅僅傳達著國與國的文化交流,同時也傳遞著人們思想的情懷(對家鄉父老、對愛人、對朋友等等),還起到了報平安的深層含義。在上下五千年浩如煙海的信箋中,更是涌現出了不少具有文學價值的佳作。
此次活動主要內容是由CIDP“誰寄錦書來”項目組免費發放信紙信封,由同學來自由寫作,寫完后再由CIDP“誰寄錦書來”項目組回收,并且幫助同學們把完成的信件郵寄出去。此外這次的活動的形式并不僅限于此,如果沒有想要寫信的人的同學還可以寫一封不注明收件人的“漂流瓶”,由易班來發放給那些愿意堅守“漂流瓶”的同學,借此來增進同學間的交流。不僅如此,如果同學對自己的文筆和朗誦能力很有信心的話,還可以參加我們的書信評比活動以及“見字如面”。

活動開展當天,同學們踴躍參加此次活動,積極領取信紙書寫自己的那份心意,對家人的思戀、對朋友的祝福、對陌生人的傾訴。CIDP“誰寄錦書來”項目組的工作人員也盡職盡責的為有意向者介紹此次活動的主要內容,并鼓勵同學們積極參加此次活動,指導同學們填寫報名表。
對于極大部分同學而言,上大學意味著背井離鄉、遠離家人。“從此故鄉只余冬夏,再無春秋”的句子曾經獲得過數以萬計的游子的共鳴,思鄉、思親之情不言而喻。誠然,在陌生而新鮮的環境中找清自己的定位、尋求志同道合的伙伴并非朝夕之間就能完成,這需要慢慢探索,后者更需要時間的檢驗。在找到一個舒適的生活方式之前,同學們特別是新生,難免不會感到無所適從而開始懷念家中一切都準備好的生活。雖然在科技發達的現在一個電話、一次視頻只是手指間一點一劃的事,但是通過話后不久,聲音、面貌就會消散。因此并不能很好地緩解思鄉之情。但是一封留有家人筆墨的書信卻是值得珍藏的好物,并且可以隨時翻閱、隨身攜帶,具有格外珍重的意義,且能更好地達到有質量地緩解思想情感。而對于與家人關系并不親密的同學,此項目也會鼓勵他們給家中寫信,家人必然會因此高興,一封封書信一來一回之間達到改善家庭關系、營造家庭溫暖氛圍的目的。對于已經適應大學生活的老生而言,在校情況是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據大學生校園生活與情感問題因素有關心理健康調查的結果顯示,人際關系影響占比僅次于情感問題,位居第二位。可見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在與人相處過程中,同學們不一定每次都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出真實情感和想法,詞不達意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最后通過此次活動增加同學們對正在從我們生活消失的書信的了解,也增進了CIDP“誰寄錦書來”項目組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
對于已經適應大學生活的老生而言,在校情況是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據大學生校園生活與情感問題因素有關心理健康調查的結果顯示,人際關系影響占比僅次于情感問題,位居第二位。可見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在與人相處過程中,同學們不一定每次都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出真實情感和想法,詞不達意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的。有時也可能是礙于面子不便對朋友或是室友提出建議,或是不好意思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激。在許多類似上述情形的情況下,語言或許并不是表達自己的最好工具。此時,一封情真意切的書信就是最好的幫手。相比于當面交談需要不時的給予對方一個反饋,這就需要一定的反應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寫一封信時,寫信人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構思如何展開話語,這正是書信可以作為口頭語言的修補工具的原因。此外,該項目也會通過合理途徑為渴求得到傾聽但不愿意對認識的人敞開心扉的同學尋找愿意傾聽的筆友,并作為中轉平臺保障同學們之間無障礙的交流。該項目會通過活動的形式吸引同學們參加,并會采取一些行動在征得同學同意的情況下將優秀書信作為范本以供參考,以達到提升同學們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