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無三尺平、出門就爬坡”的重慶市武隆區堰塘村與武隆城區和仙女山景區相隔十余公里,3年前這里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最近,村里留守老人的健康檢測問題又讓村黨支部書記楊曉明犯起了愁。

7月4日,武隆堰塘村,堰塘村村貌。吳建發/攝
7月4日,重慶大學“尋訪美麗鄉村,對話多彩武隆”實踐隊走進武隆堰塘村,就當地“醫院遠”“就醫難”問題展開實地調研。楊曉明書記介紹,武隆堰塘村有大量留守老人,老年群體隨著自身生理機能退化對健康問題重視度提高,但囿于地理環境等客觀因素難以實現重大疾病就近就醫。“如果想檢測心電信號的話,需要坐四十來分鐘的車到市區醫院。” 一位堰塘村村民說道,“去趟武隆縣城很麻煩,每次還要花不少錢,沒啥嚴重的病我們都不往醫院跑。”
提高基層防病治病能力,使群眾就近得到更好醫療衛生服務是實踐隊成員們一直關注的問題。他們將學校創業團隊“微即感科技”自主研發的可穿戴心電信號監測設備“便攜式心電貼”帶到堰塘村,老人們只需要佩戴心電貼就能足不出戶做檢測、隨時隨地測心電。夏圣垣是實踐隊成員之一,也是“便攜式心電貼”主要研發人員,他介紹道:“這個設備可以監測出30種心電異常信號,準確率達95%。如果發現心電異常情況,務必要第一時間采取治療。”

7月4日,武隆堰塘村,夏圣垣向村民介紹心電貼。白月/攝
考慮到村中大部分老人使用智能手機較為困難,實踐隊成員們不僅幫助村民們下載“微即感”心電貼的配套軟件,還詳細介紹軟件中各模塊功能用途,手把手教村民如何使用。楊曉明書記在親身體驗之后說道:“這個小東西確實能解決大麻煩。”

7月4日,武隆堰塘村,實踐隊成員向楊曉明介紹心電貼使用方法。蔣卓群/攝
重慶大學這支實踐隊將校園內自主研發的可穿戴科技產品帶進鄉村,推動科技成果惠及社會,將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科技創業項目與“三下鄉”社會實踐相融合,讓科技成果助力鄉村醫療,實現便民利民惠民。

7月4日,武隆堰塘村,實踐隊合照。白月/攝